萬信酒店加盟項目(原廣州0五大酒店)系由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按國際高星級涉外酒店標準建設,集客房、餐飲、會議、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酒店。緊靠新光快速、華南快速和8號線赤崗地鐵站;距離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會展中心”僅1.5公里。酒店擁有各類豪華客房108間套,酒店餐飲共設有18個風格迥異的豪華包房宴會廳,可同時接待380多人就餐;各大中小型會議室、大堂吧、商務中心、商場等一應俱全;是高層次會議、活動發布會、商務洽談的理想停居之處。
酒店開業時間2012年10月,主樓高9層,客房總數108間(套)。

按國家統計局口徑,至2007年底,中國本土星級酒店已經達到了14326家,其中包括:白金五星4家,五星361家,四星1631家,三星5534家,二星6158家。星級飯店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60萬人。全國共有飯店及旅游住宿單位超過30萬個,從業人員超過500萬人。
2007年底,全國星級飯店數量是1978年全國飯店總數的100倍;2006年全國星級飯店實現利潤33億元人民幣,與上年同比增長了兩倍多;全國已經擁有綠色旅游飯店2000多家;有41家國際飯店管理集團、67個飯店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管理了516家飯店,世界排名前10位的國際飯店管理集團均已進入中國市場。
2007年的假期調整政策讓酒店業繃緊了每一根敏感神經。帶薪休假的出臺更是激活了旅游酒店板塊。帶薪休假的出臺,無疑是給予酒店和旅游業的一塊特大蛋糕。這讓酒店旅游行業進入“價量齊升”的黃金投資期。同時國內消費升級推動國內游的游客人次與人均花費同步增長,現代交通工具提供的更為快捷舒適的運輸服務,使交通對旅游的瓶頸約束效應越來越小,這使觀光游得以繼續發展,而休閑度假游也將逐步興起。旅游市場針對此紛紛推出相關產品,很多度假型酒店更是看準了商機,針對這個市場的變換進行著相關的調節。而對于深處大都市的商務型酒店而言這一消息同樣令其拍手叫好,由于“五一”黃金周的取消,商務型酒店免去了多年來由于假期造成的“空房”甚至是“降價”的尷尬,“五一”的正常工作,讓商務型酒店擁有了正常的“商務”價值。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從金融界一路波及到實業界,酒店業作為與金融實體關系最為密集的產業,影響在所難免。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已蔓延至亞太地區,酒店經營者在08年下半年已開始感到經營壓力。持續了數月的金融危機,通脹、油價上升導致的交通成本上漲,讓不論是消費旅游還是商旅出行的人們都壓緊開支。消費旅游和商旅客人的減少使得在這條產業鏈條上的酒店業切實感受到了冬天般的寒冷。但是,中國商務部將在三方面大力發展酒店餐飲行業,首先,大力發展大眾化餐飲。其次,重點關注和解決酒店行業的放心消費問題,嚴把食品原料進貨關。第三,積極推進節能環保工作,推動行業節能減排縱深發展。商務部高度重視中國的酒店與餐飲業,在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方面,將大力發展酒店與餐飲業。
酒店業應順應國家擴大內需的號召,各大酒店尤其是高檔酒店,應調整客源結構,瞄準內需市場,以度過危機。應縮減開支、降低成本,練好內功。酒店消費需求有一定的剛性,總有一部分人得住酒店,所以應抓牢商務市場,開發散客旅游市場。從長遠來看,酒店業的發展前景依然是光明的。
現狀發展趨勢
1.供給相對過剩,競爭激烈,今后發展速度降低。 1996年到2000年旅游酒店業共增加35.4萬間客房,平均年增長率為12.39%,而同期的客源增長率為4.0%。由于供大于求,導致酒店企業之間過度競爭。從1996年到1998年全國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和利潤率逐年下降,1998年開始出現全行業虧損。1998.
1999.2000年三年虧損額分別為45.56億、53.64億和26.43億元。這種態勢。遏制了新的投資,迫使酒店產業的規模擴張速度降低,同時提出控制酒店總量、提高酒店質量等戰略性問題。
2.酒店業新的發展投資點將逐步西移并優化地域結構。
由于中國中西部地區具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國家又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開發中西部的措施,一部分酒店投資將有可能從東部、南部地區轉向中西部地區。隨著中西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中西部的酒店業將會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酒店業新的、最有希望的增長區域。從總體來看,沿海發達地區各個城市旅游酒店的總量和檔次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中部地區發展迅速,有望在近3年內就可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瓶頸主要是西部地區。
3.高檔酒店的經營管理水平將繼續與國際接軌,努力發展具有國際水準的經濟性酒店將成為新的趨勢。 就競爭領域來看,在高檔酒店領域,外資酒店將繼續保持優勢,內資酒店大多集中在中低檔領域。而在中低檔領域,外資酒店還未采取行動。具有國際水準的經濟性酒店將成為未來競爭和建設的重點。經濟型酒店是外國酒店集團的關注點。據旅游局作的中國旅游業發展預測,到2020年,入境過夜旅游者為9500—13900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為5.7%—7.75%。國際旅游組織進行前景預測,認為到2020年,全球將有16億國際游客,中國將有1.3億游客入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國。就這個趨勢,外國酒店集團看準了中國的經濟性酒店是個有潛力的增長點。隨著有薪假期的實施、交通條件的改善、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旅游迅速發展,國內客人已經成為酒店不可忽視的客源。未來需求趨勢是裝修樸素、干凈衛生、設施便利、價位適中的經濟型酒店將成為國內游客所看重的酒店業類型。在質量、服務上,高檔酒店基本滿足需求,而中低檔酒店數量雖然很多,但和國際標準相差很遠。這種態勢,和國際、國內的經濟性客源的增長趨勢不相吻合。中國擁有24萬多個大中小酒店、賓館、招待所等住宿設施,其中1萬左右是星級酒店,占4%。有23萬多家、96%以上的住宿設施未進入星級評定范圍。這里,多數是中、小酒店。所以,改造現存的中、小酒店,使其符合國際標準,這是將來酒店行業建設上的重點。
4.國有酒店脫離原投資部門,轉制問題增多,防范風險的工作越來越重要。
入世后,國際酒店更容易地進入中國酒店市場,中國酒店行業競爭加劇。由于體制原因和改革動力不足,國有酒店處于劣勢地位,而且越來越被動。國有酒店面臨著競爭、改組、兼并、破產的壓力。國有酒店在壓力面前不得不改革,在改革中就有可能被改組、出售或破產。隨著改革的深入,黨、政,軍、警及商業銀行與自己投資持有的酒店脫鉤,不再經營酒店投資業務。由于所有者的轉換和由此引起的體制、位置的變化。會引起酒店人心浮動,經營失衡、管理失調,以至于業績失敗。酒店的兼并、破產,會導致大量職工下崗等社會震蕩。對此,防范國有酒店轉制過程中出現的社會風險將越來越重要。
5.酒店行業的發展水平與人力資源開發程度的相關性越來越強。
中國酒店行業剛開始形成時,因酒店比較少,在需求增長的情況下,競爭重心是數量。所以,中國酒店業初期的發展水平與酒店設施的數量規模有關。在酒店的數量規模增大、設施檔次提高、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行業的數量競爭轉向質量競爭,行業的發展水平就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水平密切相關了。因為質量競爭主要是服務競爭,服務競爭的核心是人員素質的競爭。酒店業人員的敬業精神、技術水平、職業心理素質、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組合效應,以及形成一支訓練有素的人才隊伍等,都影響酒店業的競爭力。中國內資酒店競爭力不強,關鍵因素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員素質問題。
6.酒店的集團化進程在逐漸加強,國際集團更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
近幾年來,中國酒店業開始注意集團化問題。截止到2002年底,中國共有110余家酒店管理公司,管理酒店700余家,星級酒店集團化程度達7.2%。在中國酒店業集團20強中,國際著名酒店集團入選12家,中國酒店集團入選8家。令人可喜的是,中國入選的8家酒店管理公司經營規模均已達到國際飯店集團300強的標準,反映出中國飯店集團化進程有了實質性的發展。但中國酒店業集團化的狀態和國際酒店集團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據2000年的資料,名列中國第一位,名列全球第57位的上海錦江酒店集團僅擁有酒店50家,僅為圣達特集團的0.77%。客房13598間,僅為圣達特集團的2.5%。排行第十位的美國凱悅集團(Hyatt Hotels/HyattIntemational,USA)擁有酒店201家,擁有客房86711間。總的來說,中國的酒店集團未形成大的聯合艦隊:未形成規模化、一體化的集約經營;酒店集團成本高,機構臃腫,層次多,效率低;知名度不高,集團優勢不明顯。從發展態勢來看,中國的酒店集團在短時期內很難與國外大型酒店集團形成有力的競爭,因而,中國酒店集團的發展將制約著中國酒店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